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68章 下限更重要

第568章 下限更重要

第568章 下限更重要 (第1/2页)

后世人常说,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集大成者。
  
  从这个理论上,后人衍生出来了一个结论。
  
  ——最后那个王朝,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封建时代的天花板级别,进无可进,几乎不存在能更进一步改良的部分。
  
  但有一点,是有争议的。
  
  便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事件:九子夺嫡,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不立储君、不立嫡长,转而立之以贤的制度。
  
  这个制度好不好呢?
  
  理论上,确实是封建时代最好的。
  
  因为嫡长这个东西,前者是彻头彻尾的血统论,即‘子凭母贵’,后者则是长幼论。
  
  二者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立之以贤’的择优选择方式更优越、更科学。
  
  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
  
  在政治世界,尤其是封建时代的政坛,科学与否、优越与否,往往并不是最优先需要考虑的因素。
  
  太祖高皇帝刘邦晚年,难道看不出太子刘盈儒弱、三子刘如意更优秀,更有能力?
  
  若是放在两千年后,那个华夏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最后继承皇位成为‘汉二世’的,还真就未必不是刘如意!
  
  但最终,刘邦并没有一意孤行,废太子刘盈,立赵隐王刘如意。
  
  有人说,这是因为刘邦忌惮太子刘盈背后的吕氏外戚,以及与吕氏牵连甚深的朝堂内外公卿百官、功侯贵戚。
  
  也有人说,是那四个隐居商山,号‘商山四皓’的先秦博士,让刘邦意识到了太子刘盈的不凡,这才打消了废储另立的念头。
  
  还有人说,是萧何、张良等一众元勋功侯,一致反对刘邦改立刘如意,这才保下了太子刘盈的储君之位。
  
  可事实上,作为汉家的开国之君,刘邦真正考虑到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以上说法当中的任何一种。
  
  ——吕氏?
  
  连嬴氏、项氏,都被太祖刘邦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连韩信、彭越等功臣,太祖刘邦都下得去死手!
  
  吕氏又如何?
  
  他吕氏再怎么功勋卓著,能比得上淮阴侯韩信?
  
  再怎么势力庞大,能打过坐拥天下的嬴秦,亦或是霸王项羽?
  
  ——商山四皓,那就更扯了。
  
  四个先秦博士,在太祖刘邦面前,能得到合理范围内的礼遇,已经是了不得的事了。
  
  说难听点,太祖刘邦每把那四个老爷子一脚踢进臭水沟,亦或是拿他们的帽子撒尿,就已经是尊老爱幼、礼待名士了。
  
  至于储君废立之事,别说是四个故秦博士——便是始皇册立的七十博士加在一起,也不可能动摇太祖刘邦分毫。
  
  ——萧何、张良等元勋功侯?
  
  这种说法倒是有一点可能。
  
  作为开国之君,刘邦对于萧何、张良等元勋功侯的意见,一向还是比较重视的。
  
  但还是那句话。
  
  储君册立,不同于寻常国事。
  
  换做其他的事,如皇宫、都城的建造,亦或是国家政策的确立,刘邦或许会听从这些元勋谋臣的意见。
  
  但储君,尤其还是开国之君的储君,那可是关乎国家安危,甚至存亡的大事!
  
  偏偏秦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就发生在短短十数年前!
  
  刘邦再怎么神经大条、再怎么听从元勋功侯的建议,也不可能在皇位传承的问题上,受这些个臣下的影响。
  
  说到底,无论是废太子刘盈,与立刘如意,还是仍旧保留刘盈的太子之位,都是只有太祖刘邦自己,才能做出最终决定的事。
  
  如果刘邦想废太子刘盈,那无论是吕氏、商山四皓,还是萧何、张良等人为首的开国元勋,都不可能拦得住刘邦。
  
  反之,若刘邦想保留刘盈的太子位,那即便刘如意再怎么天资卓绝、戚夫人的枕边风都吹成了飓风、龙卷风,也依旧无法动摇这位开国之君。
  
  也就是说,最终影响做出决定的因素,必然是刘邦自己做出的判断。
  
  刘邦自己得出‘能这么做’或‘不能这么做’的结论,才会最终做出独立决断。
  
  而在太子刘盈和赵隐王刘如意之间,太祖刘邦最终,之所以做出‘不做变动,不行废立’的决定,正是因为刘邦在试探着展露意图之后,发现了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政局不稳!
  
  刘邦预见到,如果自己执意废太子刘盈,转而改立刘如意,那长安朝堂内外,必然会陷入长久,且无法预测严重程度的混乱之中。
  
  如萧何、张良等元勋老臣,喊吕后‘嫂夫人’,喊刘盈‘公子’都喊了这么多年,早就默认了吕后成为吕太后、刘盈成为汉二世的未来走向。
  
  一旦发生改变,这些人无所适从之下,指不定会生出什么乱子。
  
  退一万步说:就算什么乱子都没出,刘邦真的顺利改立刘如意为储,那萧何、曹参、张良等老臣,刘如意又该如何对待?
  
  信重、任用,无疑是在拿‘前朝余孽’当臂膀;
  
  可若是不用,甚至是治罪,那无疑会引发极为严重的政治地震。
  
  所以,在简单的试探,以及深思熟虑之后,刘邦最终得出结论:不能废太子。
  
  因为太子刘盈未必优秀,却最‘合适’,最能保证政权的安稳过渡;
  
  反观刘如意,或许真的很优秀、真的很有天赋,但立刘如意为储,必然会导致不必要的混乱和风险。
  
  ——彼时的汉家,立国于废墟之中,百废待兴。
  
  内忧外患,北蛮南贼,真真是折腾不起。
  
  简而言之一句话:立刘盈,稳,虽然上限不高,但能保住下限;
  
  立刘如意,险,上限有可能很高,但下限也必然极低——甚至可能比二世而亡的嬴秦还低。
  
  为了保住下限,太祖刘邦最终偃旗息鼓,决定不再复议废立事。
  
  至于萧何、张良的劝说,商山四皓的面子之类,不过是刘邦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而已。
  
  ——堂堂天子,总不能说自己本来拿不定主意,所以试探了一下吧?
  
  就只能顺坡下驴,权当什么都没发生,再隐隐承认自己‘险些行差就错,幸好迷途知返’了。
  
  再如太宗孝文皇帝,最终传位先孝景皇帝刘启,而非坠马而死的梁怀王刘揖。
  
  且不说最终,孝景皇帝成长为了‘孝景皇帝’,且梁怀王刘揖坠马而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