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68章 下限更重要

第568章 下限更重要

第568章 下限更重要 (第2/2页)

就说最初,孝景帝还是棋圣,梁怀王也还健在时,本有意废储另立的太宗皇帝,最终为何没有这么做?
  
  答案还是那个字:稳。
  
  ‘稳’在何处,自然是源自嫡长子继承制,无需多言,不必赘述。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历史上的九子夺嫡、立之以贤,以及当今刘荣坚定不移的,要让华夏皇位传承重归‘嫡长子继承制’的正轨,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了。
  
  ——立之以贤,乃取乱之道!
  
  理论上,选择最优秀的子嗣,来作为皇位继承人,确实是最为科学、最为优越的选拔方式。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贤’这个概念的鉴定成本,不是封建时代所能承担的起的。
  
  因为‘贤’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纯粹的客观现实,而是同样伴随着主观判断。
  
  好比说,太祖刘邦的八个儿子,老大齐悼惠王刘肥为长,老二孝惠皇帝刘盈为嫡;
  
  那谁为‘贤’?
  
  太祖刘邦会说:老三赵隐王刘如意;
  
  明知历史的后世人,以及作为穿越者的当今刘荣,则会说,是老四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那其他的儿子们,难道就都服气吗?
  
  至少淮南厉王刘长必然不服!
  
  又好比先孝景皇帝的十几个儿子,无嫡,当今刘荣为长;
  
  那谁‘贤’?
  
  文人士大夫会说,人称‘小夫子’的皇次子刘德最贤;
  
  武夫将官会说,十五岁挂印出征,平灭吴楚的皇五子刘非最贤;
  
  喜欢玩儿嘴皮子的辩论家们,会说擅长诡辩的皇七子刘彭祖最贤;
  
  想要凭借送女人,得到天家青睐的落魄贵族、准贵族们,则会说人形态种马:皇九子刘胜最先。
  
  当然,还有历史上的先孝景皇帝,以及未来的后世人会说:皇十子刘彘,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武大帝最贤。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每个人认定‘贤’的角度不一样,甚至就连‘认定谁为贤’的利益立场,也同样不同。
  
  几乎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和既得利益出发,去判定那个最符合自己意愿、心意的人为‘最贤’。
  
  至于是否真的贤?
  
  反正这个东西不绝对,各说各话呗……
  
  而嫡、长,就没有任何说道的空间了。
  
  嫡就是嫡,长就是长。
  
  嫡子生下来就是嫡子,长子生下来就是长子,根本没有商榷的空间。
  
  不可能说非嫡非长的皇子们,从不同角度‘自认为嫡’‘自认为长’,却总能找到一个角度‘自认为贤’。
  
  简而言之就是:贤,是需要判定的。
  
  是需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兵力,甚至是具体的事件磨砺,再加上数十年的体系评判标准,才能最终得出一个大致的判断结果。
  
  甚至就连这,都还无法避免有人‘假装自己很贤’的可能。
  
  与此同时,无论客观上贤不贤,每一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候选人,都会从主观上认定自己‘贤’。
  
  甚至哪怕知道自己不够‘贤’,也会出于对皇位、对至高权柄的向往,而假装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贤’。
  
  这又让天子判断继承人是否‘贤’的成本攀升,最终成功得出判断的难度大大增高、可能性大大减少。
  
  再加上判断多为继承人是否‘贤’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通过权利外放,来判断其成色;
  
  这又使得帝王晚年,随时可能发生的皇位交接,因为多为皇位候选人均手握权柄,而多出了许多不确定性。
  
  ——最贤者未必能被天子慧眼识珠;
  
  ——就算被天子老辣的眼光捕捉到,最终也未必能顺利即位;
  
  ——就算顺利即位了,也未必能服众。
  
  ——就算能服众,也必然会因为不服的弟弟们,而闹出许多乱子。
  
  总结而言,便是为了一个‘贤’字,平白多出了许多判断成本,浪费了许多原本可用于民生、民计的资源,并平白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隐患。
  
  与之相比,看似有些落后,不够科学、不够优越的嫡长子继承制,则是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了天子判断继承者成色的时间、精力、资源成本;
  
  与此同时,还最大限度规避了政权交接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将判断继承者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时间精力资源成本,都用来改善民生民计,以此来作为新君巩固自身地位的根基;
  
  再通过一对一的精英教育,来保证继承者基本的下限,显然比九龙夺嫡、立之以贤之类的方式,要方便、省事许多。
  
  什么?
  
  你说这套模式,只能确保不出昏君,但很难出明君?
  
  不好意思;
  
  西汉王朝就是凭借这套模式,先后冒出来了太宗、孝景、世宗、孝昭、中宗等五位雄主!
  
  甚至到了王朝末年,都还能冒出来个大魔导师,来二兴汉室!
  
  反观玩儿九龙夺嫡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嘿;
  
  十全老人,懂的都懂。
  
  当然了,刘荣不否认,在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优秀的那一个,对宗庙、社稷总归是有好处的。
  
  比如,诸吕之乱后,太宗孝文皇帝得以入继大统;
  
  再比如,昌邑王刘贺被废后,宣帝刘病已入继大统等等。
  
  但在非必要情况下,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其实是相当高的。
  
  ——至少在这个物资匮乏、文明阶段落后的公元前,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甚至可能高于‘立之以贤’的择优录取式传承。
  
  还是那句话。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淡。
  
  政策这个东西,并不是越先进就越好的。
  
  相较于先进,还是‘合适’‘符合时代背景’更重要。
  
  而如今汉室更‘合适’,更符合当今汉室时代背景、普世价值的,显然还是嫡长子继承制。
  
  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刘荣褒贬参半,但总体上还是敬佩的。
  
  只不过,相较于豪赌汉家再出个汉武大帝,刘荣还是希望汉家,能多出几个孝景皇帝。
  
  ——汉武大帝不世出。
  
  而孝景帝,则能像工厂流水线一半,批量生产。
  
  至少刘荣有这个信心,将自己的继承人,至少培养成下一个孝景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