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黄眉、金蝉子、传经人
第516章 黄眉、金蝉子、传经人 (第1/2页)西牛贺洲之地,灵山胜境,仙气氤氲,佛光普照。
时逢“灵山净土庆佛功宴”,灵山诸佛、菩萨、金刚、罗汉……齐聚一堂,正在商议向南赡部洲的传经人选。
观世音菩萨保举了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为传经之人选。
然而。
这个时候。
大势至菩萨站了出来,要保举另一人。
世人皆知西方灵山有“四大菩萨”,声名远扬。
其分别是智慧超群的文殊菩萨、慈悲济世的观世音菩萨、德行高深的普贤菩萨,以及发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
那么,这位大势至菩萨又是何方神圣呢?
“大势至菩萨”乃是西方极乐世界无上尊佛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尊称“大精进菩萨”,寓意其修行精进勇猛,如利剑破空,锐不可当,无有退转。
观世音菩萨代表着“大慈大悲”。
大势至菩萨则代表着“勇猛精进”。
“大势至菩萨”,与无上尊佛“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他们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世称其为“华严三圣”。
在《西游记》原著中,大势至菩萨,其实在结局有出场。
彼时五圣果位已定,诸佛祖、菩萨、圣僧、罗汉、揭谛、比丘、优婆夷塞,各山各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蓝、土地,一切得道仙真,皆初时齐来听讲,至此各归其位。
大众合掌皈依,齐声念诵:
“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文殊菩萨、南无普贤菩萨……”
此即唐三藏、孙悟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从这个灵山的位次排列之中,便可窥见端倪。
大势至菩萨的位次,仅在唐三藏、孙悟空、观世音菩萨之后。
其甚至还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之前。
要知道,这个时候,唐三藏、孙悟空、观世音菩萨,这可都是西行取经的大功臣啊!
可以说,唐三藏、孙悟空、观世音菩萨这个时期,正是灵山的“红人”,“新贵”,备受尊崇。
但大势至菩萨就是能稳稳地排在这里,其在《西游记》的大结局之中,位列众菩萨第二,仅在观世音菩萨之后。
由此可见,“大势至菩萨”亦是西方灵山之中实力超凡的一尊菩萨,足可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并驾齐驱。
大势至菩萨也是灵山的核心人物,不是毗蓝婆菩萨这类菩萨可以比的。
但是,很明显。
大势至菩萨,其实并未进入到如来佛祖的权力核心圈子。
纵观整个西游故事,都没大势至菩萨的什么事情。
他鲜少有露面之时。
如此位高权重的一尊大势至菩萨,却在整个“西行取经项目”中,被隐隐被排斥在外。
西行路上多次出场,配合金蝉子做这个取经项目的菩萨,其实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王菩萨。
而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并列的大势至菩萨,只是在结尾露了个脸。
就没了。
……
有句谚语道: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但一定要为明天的奶牛存粮。”
此语如醍醐灌顶,告诫世人切莫沉溺于当下的得失,而应目光长远,为未来的日子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筹谋规划。
说白了,你要投资明天,即未来。
也有一句谚语道: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它似在催促人们,莫要蹉跎时光,要把握当下,积极行动,着眼于眼前之事。
说白了,你要投资现在。
那么,问题来了。
倘若你手中握有一笔资金。
你究竟是该将其投入当下正如日中天、红得发紫的行业?
还是将目光投向未来,投资那些有无限潜力、即将崛起的行业呢?
你是选择当下的荣耀与安稳,还是选择未来的无限可能呢?
很明显,在灵山,有人会投资现在(现在佛如来),享现在之尊荣。
而有人会投资未来(未来佛弥勒),赌未来之盛世。
……
此时此刻。
灵山之上,祥云缭绕,佛光普照。
如来佛祖端坐于九品莲台之上,宝相庄严,周身散发着一种不怒自威、睥睨众生之气势。
见大势至菩萨要推举他人。
“大势至……”
如来佛祖心中虽隐隐泛起一丝不悦,眉头也不自觉地微微一皱。
但是在这公开的大会之上,身为佛门领袖,他深知需以公正服众,故而神色不动,将那丝不悦悄然隐去,分毫不露。
如来佛祖神色淡然,目光平静地看向大势至菩萨,缓缓开口道:
“大势至菩萨,你但说无妨。”
“不知你所要推举之人,究竟是哪位贤才啊?”
大势至菩萨双手合十,声音清朗,言道:
“金蝉子虽然是佛门弟子,但他毕竟是半路出家。”
“金蝉子于佛法修行途中,曾有轻慢之举,恐难透彻领悟我佛法之精深奥妙。”
“贫僧所保举之人,乃是弥勒佛座下弟子黄眉。”
“黄眉自幼便追随弥勒佛修行,于佛法一道颇有悟性,根基扎实,且机敏聪慧,有过人之处。”
“若黄眉能担此重任,定能在南赡部洲闯出一番局面,弘扬我佛门无上佛法,功德无量!”
大势至菩萨话音刚落,大殿内顿时一片静谧,众人皆屏息凝神。
“黄眉……”
“弥勒佛座下的黄眉……”
诸佛菩萨皆目光如炬,汇聚于大势至菩萨身上,似在思索他所提之人选是否合适。
“半路出家……”
普贤菩萨听到大势至菩萨那句“半路出家”,微微挑眉,心中略有不悦。
毕竟。
在西方灵山,追溯其根源,如来佛祖曾是截教的多宝道人,他普贤菩萨曾是阐教门下的普贤真人,文殊菩萨是曾经阐教门下的文殊广法天尊、观世音菩萨也曾是阐教旧人……
再忆往昔,当年封神大战,接引道人在万仙阵内,将乾坤袋打开,尽收那三千红气之客。
有缘在极乐之乡者,俱收入此袋内。
西方教原本势单力薄,人丁稀少,有了这些“半路出家人”之加入,才逐渐壮大起来,声威日盛。
然而,这却引起了西方二圣原嫡系势力的不满。
常言道: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有纷争。”
若说现在佛如来佛祖,以及其麾下势力,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人,代表的是西方灵山的“半路出家派”。
俗话说: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这话放在灵山,也没问题。
西方二圣为了拉拢这些“半路出家的,外来的和尚”,对其大多许以高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