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共同的敌人
第二十三章:共同的敌人 (第2/2页)终于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王大妈忍不住开口了。
“小李啊,你……你也别太难过了。那些人,都是畜生,咱好人……好人斗不过他们的。你……你还是听你爸妈的,别干了,找个安稳的班上吧。”
李谨诚闻言,只是苦笑了一下。
“王大妈,我知道您是为我好。”他停下脚步,看着王大妈,诚恳地说道,“但是,我不甘心。”
他指了指王大妈的秤杆,那上面,还残留着被飞机头做过手脚的痕迹。
“我也不甘心,看到您这样老实本分的好人,每天辛辛苦苦,磨一板豆腐,挣不了几个钱,还要被人这样欺负,被人动了手脚的秤,坑了顾客,坏了您自己的名声。”
王大妈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我有什么办法……”她哽咽道,“我一个老婆子,他们……”
“大妈,我不要您做什么。”李谨诚立刻打断了她的话,他知道,任何带有风险的提议,都会把她吓跑。
他换上了一种拉家常的语气。
“大妈,我就是想跟您说,咱们老百姓,活得不容易。受了委屈,有时候,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但是,咱们自己心里,得有本账。”
他把对老张说过的那套“自保理论”,用一种更加通俗、更加无害的方式,讲给了王大妈听。
“您就当是记日记。今天,飞机头拿了您几块钱,记上。明天,刀疤脸顺走了您几块豆腐,也记上。不为别的,就为了不让自己忘了。忘了,这委屈,就白受了。”
“万一……万一哪天,您儿子出息了,当了大官,要替您出头,您也好把这些年的账,一笔一笔,跟他算清楚不是?”
这个“为了儿子”的理由,精准地击中了王大-妈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她看着李谨诚那张真诚的、没有丝毫攻击性的脸,犹豫了很久,最终,轻轻地点了点头。
“我……我试试。”
第三个目标,是市场里卖猪肉的屠夫,钱老三。
钱老三三十出头,长得人高马大,脾气火爆。他是市场里,少数几个敢跟混混们顶嘴的人。但每次顶嘴的结果,都是被揍得鼻青脸肿,或者被砸了摊子,最后,还是不得不屈服。
李谨诚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因为被强行要求“孝敬”一条上好的里脊肉,而气得满脸通红,拿着屠刀,在案板上“砰砰”地乱砍。
“钱三哥,消消气。”李谨杜递过去一根烟。
“消气?我消他妈的气!”钱老三一把抢过烟,狠狠地吸了一口,“老子真想拿这把刀,跟那帮杂碎拼了!”
“拼了之后呢?”李谨诚淡淡地问道,“你进去了,嫂子和孩子怎么办?”
钱老三的动作,僵住了。他脸上的愤怒,渐渐被一层无力感所取代。
“那你说怎么办?!就这么忍着?!”
“忍,肯定不能一直忍下去。”李谨诚看着他,眼神锐利如刀,“但是,光靠拳头和刀,没用。你的拳头再硬,硬得过他们的关系网吗?你的刀再快,快得过他们叫来的一群人吗?”
“那你说怎么办?!”钱老三烦躁地问道。
“三哥,你信不信,笔,有时候,比刀更有用。”
李谨诚将他的“秘密账本”计划,告诉了钱老三。
钱老三听完,一脸的不屑:“记账?有个屁用!能把他们记死吗?”
“记,当然记不死他们。”李谨杜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但是,三哥,你想过没有。一本账,没用。十本呢?一百本呢?”
“如果,整个市场,所有被他们欺负过的人,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这样的账。上面清清楚楚地记着,王文彪和他的手下,在哪年哪月哪一天,用什么手段,抢走了我们多少钱,砸了我们多少东西……当这些账本,全都汇集到一起的时候,你觉得,它会变成什么?”
钱老三愣住了。
李谨诚的声音,充满了蛊惑人心的力量:“它会变成一把刀!一把看不见的、法律的刀!它会变成一座山!一座由所有人的血泪和愤怒堆积起来的、足以压垮他们所有人的山!”
“我们现在,不是要跟他们拼命。我们是在铸剑!是在堆山!三哥,你每次被他们抢走一块肉,你不是在屈服,你是在给这把剑,增加一丝锋利!你是在给这座山,添上一块基石!”
这番话,彻底点燃了钱老三心中的那团火!
他不再觉得记账是一种懦弱的、无用的行为。
他把它看成了一种,更加高级、更加致命的复仇!
“好!”他一拳砸在案板上,震得肉块直跳,“老子记!我他妈不但要记,我还要把他们每次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全都给它记下来!老子倒要看看,这把剑,最后,能不能捅死那帮王八蛋!”
……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李谨杜用同样的方式,秘密地,接触了那个被逼着买高价包装袋的干货店老板,那个被克扣斤两的菜农……
他像一个布道者,传播着他那套“自保”和“铸剑”的理论。
他惊奇地发现,当他剥离了“反抗”这个令人恐惧的外壳后,那些被压抑在人们心底的愤怒和不甘,是何等的强烈。
一个星期后,当李谨诚再次独自一人,坐在那黑暗的角落里时,他的手中,已经多了四个名字。
卖鱼的张海生。
卖豆腐的王桂香。
卖猪肉的钱老三。
卖干货的赵家夫妇。
他们,就是他从这片黑暗的、充满恐惧的土壤里,筛选出的、第一批,敢于用笔,记录下自己苦难的、星星之火。
联盟的雏形,已经悄然建立。
李谨诚的心中,涌起了一股久违的、夹杂着巨大压力和希望的激动。
他知道,他已经成功地,在敌人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堡垒之下,埋下了一颗又一颗的、小小的炸药。
但是,他看着手中那几个名字,眉头,却又紧紧地皱了起来。
他清醒地意识到,光有炸药,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这些受害者,就像一群手握着炸药的矿工,他们可以记录下黑暗,却无法亲自引爆它,更无法照亮整个矿井。
他们需要一根,足够长的、足够安全的引线。
他们更需要一个,敢于点燃这根引线,并且能够承受爆炸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的、“点火人”。
这个“点火人”,绝不能是他们这些深陷泥潭的受害者。
他必须来自“体制内”。
他必须拥有“官方”的身份。
他必须,是一把能够将他们收集到的所有证据,转化为致命一击的、刚正不阿的、“利剑”!
可是,放眼整个西门菜场,乃至江城市,上哪里,去找这样一把“利剑”呢?
那个与王文彪沆瀣一气的市场副主任老赵?他只会是这把剑第一个要斩断的障碍。
李谨诚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又一个,他所知道的、与这个市场相关的官方人物。
他们或贪婪,或懦弱,或世故,或麻木……没有一个,符合他心中那把“利剑”的形象。
难道,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注定走不通吗?
李谨诚的心,再次沉了下去。他意识到,自己可能,高兴得太早了。寻找盟友,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这第二步——寻找利剑——的难度,甚至比第一步,还要大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