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寻找利剑
第二十四章:寻找利剑 (第1/2页)夜,再次笼罩了西门菜市场。
但今晚的夜,与前几日那死寂般的绝望,已经截然不同。
在市场一处废弃的角落,几点猩红的烟头,在黑暗中明明灭灭,像是在交换着某种秘密的信号。
李谨诚、卖鱼的老张、卖豆腐的王大妈,还有另外两个被欺压得最狠的摊贩——卖水果的孙老三和卖猪肉的吴屠户,五个人,围坐在一堆破旧的菜筐上。
在他们中间,放着一个不起眼的小本子。
这,就是他们的“秘密账本”。
经过这几天的秘密串联和“自保”动员,这个最初只有几行字的小本子,已经变得沉甸甸的。
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录着一笔笔血泪的控诉:
“十一月三日,晴。飞机头收‘卫生费’五元,顺走豆腐两块。”——记录人:王秀英。
“十一月三日,晴。刀疤脸强卖高价冰块三块,每块十五元,比市价高十元,共计多收三十元。”——记录人:张大海。
“十一月四日,阴。彪哥手下‘瘦猴’,以‘品尝’为名,拿走红富士苹果一箱,约二十斤,未给钱。”——记录人:孙老三。
……
每一行字,都是一道伤疤。
每一笔钱,都浸透着血汗。
“诚子,照你说的,我们都记下来了。”老张抽了一口呛人的旱烟,声音沙哑地说道,“可是……记下来,又有什么用呢?这本子,就算记成一本书那么厚,给谁看呢?”
他的话,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虑和恐惧。
是啊,给谁看呢?
给市场管理处的赵主任看?他跟王文彪本就是一丘之貉,把这本子给他,无异于羊入虎口。
去派出所报案?证据呢?这些手写的记录,能算法律证据吗?王文彪在这一带根深蒂固,派出所里有没有他的人,谁也说不准。一旦打草惊蛇,他们将要面对的,就是毁灭性的报复。
一时间,刚刚燃起的那么一点反抗的火苗,似乎又被这残酷的现实,浇上了一盆冷水。
气氛,再次变得压抑。
李谨诚没有说话。他拿起那个本子,一页一页,仔细地翻看着。
他的眼神,冷静而专注。
他知道,老张说的是对的。
这个账本,现在,只是一堆记录着痛苦的废纸。它是一堆干燥的、浸满了油的木柴,但它本身,无法燃烧。
它需要一个火星。
一个来自外部的、拥有足够能量的、能够瞬间引爆这堆干柴的火星!
他们这些受害者,是弹药,但他们不是扳机。他们是堆积在堤坝下的洪水,但他们无法自己冲垮堤坝。
他们需要一把“利剑”!
一把能够代表“官方”、代表“正义”、代表“程序”的利ar剑!
一把锋利到足以刺穿王文彪和他的保护伞老赵共同织就的这张黑色大网的利剑!
这把剑,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它必须足够“正”。它本身,必须是干净的,是王文彪的糖衣炮弹和金钱美色所无法腐蚀的。
第二,它必须足够“硬”。它必须有冲破阻力的决心和勇气,不会因为一点压力和威胁就弯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必须有强烈的“动机”。它必须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斩妖除魔,而不是一个只想安安稳稳混日子的老油条。
这样的“利剑”,去哪里找?
李谨诚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油头滑脑、官威十足的赵主任的脸。
——不行,他是王文彪的狗。
他又想到了那些来市场巡逻的、态度懒散的片警。
——不行,他们最多只能处理打架斗殴,对于这种盘根错节的黑恶势力,他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插手。
李谨杜的眉头,紧紧地锁了起来。
他知道,寻找这把“利剑”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团结这些被吓破了胆的摊贩。
“也许……我们可以试试市里。”卖猪肉的吴屠户,瓮声瓮气地说道。他是个退伍军人,身上还有几分血性,“去市信访办,或者市纪委!我就不信,这朗朗乾坤,就没有王法了!”
“老吴,你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李谨杜摇了摇头,“我们这点事,在市里看来,就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信访材料交上去,层层下批,等批到咱们西门市场,猴年马月了?而且,你猜最后会批到谁的手里来处理?”
众人沉默了。
他们都想到了那个名字——赵光明。
让赵光明来调查处理王文彪,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那……那该怎么办?难道就真的没路可走了?”王大妈的眼中,再次泛起了绝望。
“路是有的。”李谨诚缓缓地开口,他的声音,在寒冷的夜风中,显得异常清晰和坚定,“我们不需要去那么远,也不需要找那么大的官。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能插手我们市场事务的、最直接的、却又最干净的人。”
“最直接的……工商所?”老张的眼睛,猛地一亮。
对!市工商行政管理所!
这,才是管理市场经营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处理商贩纠纷的、最直接的对口单位!
赵光明虽然是市场管理处的副主任,但他只是市场的“物业管家”,而工商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方婆婆”!
然而,吴屠户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工商所?我跟他们打过交道。里面那些人,一个个都是人精,跟那个老赵,也都是称兄道弟的。我们去找他们,不是自投罗网吗?”
“以前是。”李谨杜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但现在,我听说,情况……有点不一样了。”
这几天,李谨诚并没有闲着。
他白天,依旧守着那个无人问津的摊位,但他的耳朵和眼睛,却像雷达一样,捕捉着市场里的一切信息。
他将自己每天仅有的一点收入,掰成两半。一半,拿去医院给刘军买营养品;另一半,则全部换成了“大前门”香烟。
他用这些香烟,撬开了一个又一个摊贩的嘴。
他不去打听王文彪的八卦,也不去诉说自己的冤屈。他只是以一个“关心市场发展”的热心市民的身份,和那些摊贩们,聊着家长里短,聊着市场里的新鲜事。
就在昨天,他从一个消息灵通的、专门给各个单位食堂送货的司机口中,听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
市工商所,最近新来了一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