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星河共赴处,梦想向远方
第二十二章 星河共赴处,梦想向远方 (第1/2页)十月的肯尼亚内罗毕,雨季的尾巴带着最后一丝湿润,将“中非友谊学校”的草坪染得愈发翠绿。校园里的公告栏前挤满了孩子,一张张色彩鲜艳的作品贴满了整个展板——有剪纸的福字与长颈鹿、木雕的小摆件、科学实验记录册,还有用中英双语写的短文,这是“启智班”孩子们一个月来的课堂成果展,也是他们用双手与文字编织的梦想答卷。
妞妞拉着卡玛的手,在展板前慢慢走着,目光停在一张《我的梦想》短文上。“你看,这是阿米娜写的!”妞妞轻声念道,“‘我想当一名护士,因为中国志愿者姐姐教会我如何照顾生病的人。我要在草原上建一所小医院,让奶奶这样的老人不用再走很远的路看病。’”
卡玛笑着点头:“阿米娜每天都在练**扎伤口,上次卓玛不小心擦伤了手,她很快就处理好了,比学校的校医还熟练呢!”
不远处,卓玛正指着自己的科学实验记录册,给几个非洲孩子讲解“种子发芽”的过程。“你们看,这颗向日葵籽是妞妞从中国带来的,它比肯尼亚的向日葵籽发芽慢两天,但长出的叶子更宽,”卓玛指着记录册上的照片,“王老师说,这是因为不同地方的种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样,就像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但都能在这所学校里快乐成长。”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纷纷围在记录册旁,七嘴八舌地提问:“那中国的向日葵会开什么样的花?”“我们能把向日葵籽寄到中国,让中国的孩子种吗?”
卓玛一一回答着,脸上满是骄傲。她想起一个月前刚上科学课时,自己连显微镜都不会用,是王老师手把手教她调焦距、观察细胞;现在的她,不仅能独立完成实验,还能把知识分享给其他同学——这就是“启智班”带给她的成长,让她从胆怯变得自信,从懵懂变得通透。
成果展的最后,念菲和当地教师一起,为表现优秀的孩子颁发了“文化小使者”证书。当妞妞接过证书时,念菲笑着说:“妞妞,你的英语短文《中非友谊的向日葵》写得特别好,我们已经把它收录到‘全球教育公益平台’的优秀作文栏里,全世界的孩子都能看到你的故事。”
妞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真的吗?那我可以把卡玛和阿米娜的故事也写进去吗?我想让更多人知道,非洲的孩子也有很棒的梦想。”
“当然可以!”念菲点点头,“平台还开设了‘梦想信箱’,你可以鼓励更多孩子把自己的梦想写下来,寄到信箱里,我们会挑选优秀的梦想故事,邀请作者参加明年的‘国际青少年梦想论坛’。”
当天下午,妞妞就带着几个孩子,在教室里写起了梦想故事。卡玛写了《我和中国朋友的草原约定》,讲述他想和张强一起保护草原动物的计划;阿米娜写了《小医院的梦》,画出了她想象中草原医院的样子;妞妞则写了《跨越山海的向日葵》,把云南的向日葵田和肯尼亚的草原串联起来,字里行间满是对友谊与梦想的期待。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认真的脸庞上,也洒在一张张写满梦想的纸上。这些稚嫩的文字与图画,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终将在教育与友谊的滋养下,长成参天大树。
第二节十一月的访:村庄里的文化交融
十一月的马赛马拉草原,草色渐渐泛黄,却迎来了最热闹的季节——“中非友谊学校”组织中国孩子走进当地村庄,开展“文化互访”活动。妞妞、卓玛、张强跟着卡玛和阿米娜,背着装满礼物的背包,沿着草原小路,向卡玛家所在的马赛村庄走去。
“我们马赛人欢迎客人时,会跳传统的‘战舞’,还会给客人戴上红色的珠链,”卡玛一边走,一边给中国孩子介绍,“我爸爸是村庄的长老,他会教你们说马赛语,还会带你们看我们的传统木屋。”
卓玛好奇地问:“马赛人的木屋是用什么做的?和我们云南的竹楼一样吗?”
“不一样哦!”卡玛笑着说,“我们的木屋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的,屋顶盖着茅草,冬天特别暖和。我家的木屋旁边还有一个小院子,妈妈在院子里种了蔬菜,还养了几只鸡,你们可以和我一起喂鸡。”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村庄渐渐出现在眼前。远远望去,一个个圆形的茅草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草原上,红色的马赛族披风在风中飘动,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村口,十几个马赛人正跳着欢快的“战舞”,男人们踩着整齐的步伐,嘴里发出响亮的呼喊,女人们则拿着珠链,笑着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卡玛的爸爸走上前,给每个中国孩子戴上一条红色的珠链,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欢迎你们来到我们的村庄,希望你们能在这里感受到马赛族的热情与文化。”
妞妞连忙用刚学的马赛语说:“谢谢!我们很开心能来这里,想向你们学习马赛族的文化。”
卡玛的爸爸惊讶地睁大了眼睛,随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说得真好!看来卡玛教了你不少马赛语。”
在卡玛家的木屋前,卡玛的妈妈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食物——烤玉米、煮土豆,还有用羊奶做的奶茶。“这是我们马赛族最常吃的食物,”卡玛的妈妈笑着说,“虽然不如中国的饺子好吃,但都是我亲手做的,希望你们能喜欢。”
张强拿起一根烤玉米,咬了一口,香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太好吃了!比我们学校食堂的玉米还甜。阿姨,您能教我们怎么做烤玉米吗?我想回家做给爸爸妈妈吃。”
卡玛的妈妈点点头,带着孩子们来到院子里的火堆旁,教他们如何把玉米串在木棍上,如何控制火候。妞妞和卓玛学得很认真,虽然手上沾了不少灰,但脸上满是笑容。“原来烤玉米还有这么多技巧,”卓玛说,“以后我可以在云南的向日葵田里,烤玉米给卡玛吃。”
下午,孩子们跟着卡玛的爸爸,在村庄里参观。他们看到马赛妇女坐在院子里编织珠链,手指灵活地穿梭在彩色的珠子间;看到男人们在草原上放牧,牛羊成群结队地走过,像一片移动的云彩;还看到村庄的孩子们在空地上玩耍,用树枝做的玩具枪互相追逐打闹。
“我们马赛族的孩子,从小就会放牛、骑马,”卡玛指着一个正在骑马的小男孩说,“我五岁的时候,爸爸就教我骑马了,现在我能骑着马在草原上跑很远。张强,明天我带你骑马好不好?我们可以一起去看草原上的斑马。”
张强兴奋地拍手:“好啊好啊!我还从来没有骑过马,我要把骑马的样子拍下来,发给北京的陈默老师看。”
傍晚,村庄里举行了篝火晚会。马赛人围着篝火,唱起了传统的歌谣,妞妞和卓玛也跟着学,虽然听不懂歌词,但跟着旋律轻轻哼唱。卡玛和张强则跟着男人们跳“战舞”,两人学着马赛人的样子,抬起膝盖,挥舞着手臂,引得大家阵阵欢笑。
阿米娜拉着妞妞的手,坐在篝火旁,轻声说:“妞妞,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这么好的朋友。以前我觉得,中国离我们很远,中国的孩子和我们不一样;现在我知道,我们都有一样的梦想,都想让家乡变得更好。”
妞妞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剪纸的向日葵,递给阿米娜:“这是我特意为你剪的,上面有你的名字。不管我们以后在哪里,看到它,就像看到彼此一样。”
阿米娜接过剪纸,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眼里闪着泪光:“我会把它好好保存,等你下次来,我给你看我种的向日葵,是用你送的种子种的。”
篝火的光芒映着孩子们的笑脸,也映着草原上的星空。这一刻,语言不再是障碍,文化不再是距离,只有友谊与温暖,在篝火旁静静流淌。
第三节十二月的寄:冬日里的温暖约定
十二月的北京,寒风呼啸,却挡不住“全球教育公益平台”办公室里的温暖。工作人员们正忙着整理来自世界各地的“梦想信箱”信件,厚厚的信封堆成了小山,每一封都装着孩子对未来的期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